表面粗糙度原称表面光洁度,是指加工表面上所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特性,一般由加工方法和其它意思形成。属于几何精度的表面结构范畴。通俗的讲,就是指零件表面经加工后遗留的痕迹,在微小的区间内形成的高低不平的程度(也可以说成为粗糙的程度)用数值表现出来,沧州欧谱作为评价表面状况的一个依据。它是研究和评定零件表面粗糙状况的一项质量指标,是在一个限定的区域内排除了表面形状和波纹度误差的零件表面的微观不规则状况。
表面粗糙度的标准化工作是从三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和形位公差一样,也是首先从解决图样标注的统一开始的。前联邦德国于1939年发布了DIN140标准,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表面粗糙度方面的标准,这个标准只规定表面粗糙度的符号,把需要加工的表面分为▽、▽▽、▽▽▽、▽▽▽▽,不需要加工的表面用符号∽表示。由于没有参数标准,银川各个符号均无既定的数值,而是凭目测加以区分。
美国于1940年发布了美国标准ASAB46.1--1940; 1947年又修订为ASAB46.1--1947. 美国的现行标准是ANSIB4 6.1--1978,与英国、加拿大标准一致。标准中规定了各个参数及定义,明确以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为主要参数,其他参数在特殊需要时应用。
随着国际标准的修订,德国、美国等国家都修订了本国的标准,使其尽量与国际标准相一致。
我国的表面粗糙度标准的制定工作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
1951年颁布了620.040--13《工程制图表面记号和处理说明》;
1956年颁布了50-56《表面光洁度定价及代号》;
1959年修订为国家标准GB130--59《机械制图 表面光洁度和不涂层的代号及热处理了、表面处理和涂层说明的注发》;
1960年发布了机械工业部标准JB178--60《表面光洁度等级及代号》;
1968年发布的国家标准GB1031--68《表面光洁度》与ISO的建议标准ISO/R 468基本一致,将评定参数改为Ra和Rz。
1981-1982期间修订为GB/T1031-1983《表面粗糙度 参数及其数值》、GB/T3505--1983《表面粗糙度 术语 表面及其参数》和GB/T131--1983《表面粗糙度 代号及其注法》;
1993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与国际标准接轨,修订为GB/T131--1993超声波测厚仪http://www.chaoshengbocehouyi.com《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一直沿用至今。
简单说说与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有关的概念术语:
1)基准线
用来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的一条给定的线,称为基准线(亦称中线)。
2)取样长度
为判别具有表面粗糙度特征而规定的一段基准线长度,称为取样长度。
3)评定长度
为评定轮廓而测量时必须的一段长度,称为评定长度,它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取样长度,一般情况下以五个取样长度为一个评定长度。
4)轮廓峰顶线
在取样长度范围内,平行于基准线,并且通过轮廓最高端的线,沧州欧谱称为轮廓峰顶线。
5)轮廓谷底线
在取样长度范围内,平行于基准线,并且通过轮廓最底点的线,称为轮廓谷底线
|